Search

「我」句式

成人大多對孩子擁有這樣的偏見,也就是認定自己在認真傾聽孩子前,就已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我」句式

成人大多對孩子擁有這樣的偏見,也就是認定自己在認真傾聽孩子前,就已經了解他們想說什麼。
成人總是忙著說話,導致我們常常無法真正傾聽孩子的想法。
―德瑞克斯

阿德勒非常重視所謂「私人邏輯」的概念:每個人都會使用自身生活經驗累積出的信念,創造出自己的「濾鏡」,然後以獨特的方式認識世界。我們似乎都能接受這樣的說法,但在我們想要責備或是批判某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時,又常常會忘記這個概念。

無論是成人或學生,都常常為自身的感受怪罪他人,例如「你讓我覺得ˍˍˍ。」這麼做其實並不正確,因為沒有人能強迫其他人產生某種感受,他人可能會邀請你感受,但你永遠可以自行選擇要不要有這種感受。以下這個工具,可以夠教導學生為自身的感受負責,叫做「我」句式。下面是兩個範例:

#情境一:亨利插了瑟雷娜的隊,瑟雷娜非常生氣,於是出手推了亨利,亨利也很生氣,便推了回來,他們很快扭打成一團。此時教師介入,把兩人都責備了一番,接著兩人變成開始大聲爭論究竟誰對誰錯。
#情境二:亨利插了瑟雷娜的隊,瑟雷娜告訴他:「因為你插隊,我覺得非常生氣,我希望你可以回到你原來的位置。」亨利回答:「抱歉。」然後回到原來的位置。你可能會想:「呃...這好像有點不切實際,亨利哪可能會因為瑟雷娜告訴他自己的感受,以及她想要的處理方式,就會乖乖道歉然後回到原來的位置?」當然有可能,因為分享「我」句式將會促進合作,而不是反抗。

另一個祕密是學生已經掌握並充分練習「我」句式的訣竅,這可以用下列的公式表示:「我覺得ˍˍˍ,因為ˍˍˍ,我希望ˍˍˍ。」

當人有某種感受,例如生氣,接著在沒有仔細思考自身感受的情況下,就逕自行動,這樣的行為通常會是未經思考的反應。而這樣的反應很容易觸發其他人同樣未經思考的反應,直到彼此之間的互動變成一連串無效、充滿傷害的連鎖反應。未經思考的反應大都牽涉到批判,而且容易造成反擊。

相較之下,在表達自身的感覺之前先停下來,仔細思考自己的感覺究竟是什麼,接著會辨識、表達出這些感覺,來為自己的感覺負責。因此,運用「我」句式並不是批判,而只是一個簡單的陳述,這也不是上述的反應,所以通常也能促進對方為自身的感覺負責,進而帶來正面的行為。

教師和學生分享完上述的例子之後,可以接著請學生製作一張清單,寫上他們認為其他人有什麼行為,會讓他們覺得生氣或憤怒,也就是他們覺得不舒服的行為。這張清單可能包含插隊、八卦、排擠等行為。另外,教師也可以告訴學生,他們在腦力激盪時,可以盡量誇張一點,這樣才能讓過程更有趣。

討論結束之後,教師可以分享如何運用「我」句式:「我覺得ˍˍˍ,因為ˍˍˍ,我希望ˍˍˍ。」例如:「我覺得很受傷,因為你不讓我加入你們一起玩耍,我希望和你們一起玩。」

另外,角色扮演活動也有助於練習運用「我」句式,例如角色扮演霸凌、在飲水機前推人、拒絕幫忙收玩具等情境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練習,直到他們能自在地和他人分享自身的感覺與願望。

自我情緒調節,也就是為自身的感覺負責,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及生活技能,而「我」句式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自我情緒調節,學生們似乎也都很享受學習並練習運用這樣的語言。

.

本文摘自《#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》
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,讓孩子在情緒、人際與課業都成功

作者: 簡‧尼爾森, 凱莉‧葛洛菲
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
各位朋友好:

我們的表達方式,可以回過頭來形塑我們內在的情緒。像有些人的表達方式,以指責為主,包括以指責來表達自己的需求,這樣就容易越講越氣。

有些人不會好好講話,所以講出來的話,只會激化雙方的情緒。這本書雖然是運用在師生互動,但其實很可以在略略修改之後,在其他人際關係中使用。

摘文中的「我句式」,一般稱之為「我訊息」,更細膩的作法,則可以使用「非暴力溝通」,這些都是為自己情緒負責的表達方式。如同昨天贈書直播所提到,用他人的期待活,容易疲憊心累,多用「我」的表達,幫助自我探索,可以更加活出真實的自我—儘管別人要的,是他想像中的你,不是你自己。

祝願您,能學會好好表達自我,而不是話一出口,都是他人怎麼對不起我!

.

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,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,並設成公開。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、寄送(不包含國外地區),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